读书的前提是知书
2024年05月08日
字数:1526
■安黎
作为文字从业者,在现实世界里,难免要与各类文友相遇。一些陌生文友来访,我惯于旁敲侧击地询问他们都读过哪些书,以及最爱读哪本书和哪个作家的书?他们或许不知,这是我暗中抛给他们的一道测试题。这样的询问,貌似不经意,却犹如一台无比精准的测量仪,足以使他们精神的身高和体重悉数毕现。
读怎样的书,就有怎样的视野,就有怎样的认知力和辩识力,也就有怎样的精神气象和心灵底蕴——这一点,像播什么种子发什么芽一样地毋庸置疑。
谈论读书是容易的,因为在这个缺少深度的世界上,最不缺少的,恰是几近泛滥成灾的出版物。而且,尽管潜心阅读者越来越少,但读书这一具有美颜效果的褒义词,却始终热度不减,亦未被彻底毁容,尚不至于像“小姐”这一本该显贵的称谓那样,沦落风尘,成为被唾弃的对象。在不读书的世风里,读书的姿势,多少还带有高大上的意味,犹如粉黛和高跟鞋,用以美化和拔高自己,还是管用的。
很多人宣称自己爱读书,但奇异的是,大半辈子过去,他的思维却未见有任何长进,尚且还处于婴儿状态,肩膀上托举的依旧是那颗冥顽不化的铅球脑袋。那种落伍,那种刻板,那种幼稚,不由得让人心生疑惑:他究竟在读什么书?或者:他究竟把书读向了哪里?
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如果和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秉持同一的观点,操持同一的腔调,就有必要对自己保持警觉,并躬身自问:我上大学了吗?若上了,认知提升和思维跃进的表现,体现于何处?
有益的读本,人越读越聪慧和清醒;有害的读本,人越读越愚昧和糊涂。
读过太多劣质书的人,其精神的色度,远不及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至少还保持着基本的谦虚,像一张白纸,尚能接受外力的涂光抹彩;而读过太多劣质书的人,却自大自傲,脑子像个废品仓储,满满当当,即使是金银,都难以填充入内。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犹如一大群人蜂拥地行走于山间,朝着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跋山涉水,走着走着,却发现大批的人遗落掉队,并肩同行者变得愈发地稀寥;继续前行,再环顾四周,才发现险峻的密林深处,仅剩下孤零零的自己,而起步时那些大声的喧嚷者、鼓噪者和起哄者,早已鸟兽尽散,踪影无觅。也就是说,真正的读者,注定是孤独的,也注定是离群索居的。由于持久地阅读,他眼里的风景和思维的形态,早已与大众天各一方,但在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众人看来,他还是他们认为中的那个他一一他们以为熟悉他,其实是不熟悉的;以为他和他们并无二致,其实是楚汉分明的。当他把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大众听的时候,大众因无法验证其真伪,便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乃至于臆断他已走火入魔,于是他非但不能获得敬重,反而极有可能沦为羊群里的孤狼。
传道,布道,从来都是少数对多数,个别对群体,而不是相反。当多数人反过来教训少数人的时候,一定是社会这辆自行车的循环链条,发生了故障。
当众声喧哗时,读书人最应保持的姿态,是静默,是反刍,是分析,是旁观,而不是争先恐后地附和与煽风点火地迎合。
如果不阅读具有启悟价值的书,哪怕是群众的眼睛,未必就是明亮的。群众是人的混合体,他们的眼睛无疑也是人的肉眼,其中还不乏近视眼和白内障的患者,并无特异功能,既无望远镜之远,又无显微镜之微,何以能做到极目古今,饱览中外?唯有大众中鹤立鸡群的极少数人,因其博览群书,才能望之千里而又洞幽烛微。
比起身体的胃口,我精神的胃口更为挑食。就阅读而言,我当然有给自己划定的基准线。基准线以上的书,才肯秉烛展卷;基准线以下的书,则是瞥其一目都甚觉多余。那些错漏百出的书、味同嚼蜡的书、低级庸俗的书、思考浅薄的书、内容虚胖的书、事实浮夸的书、混淆视听的书、把无聊当有趣的书,以及违逆常识常理胡编乱造的书,我是一个字都不肯阅览的。读这类书,既是对生命的损耗,又是对身心的摧残,更是对自己辨识力的嘲讽。
作为文字从业者,在现实世界里,难免要与各类文友相遇。一些陌生文友来访,我惯于旁敲侧击地询问他们都读过哪些书,以及最爱读哪本书和哪个作家的书?他们或许不知,这是我暗中抛给他们的一道测试题。这样的询问,貌似不经意,却犹如一台无比精准的测量仪,足以使他们精神的身高和体重悉数毕现。
读怎样的书,就有怎样的视野,就有怎样的认知力和辩识力,也就有怎样的精神气象和心灵底蕴——这一点,像播什么种子发什么芽一样地毋庸置疑。
谈论读书是容易的,因为在这个缺少深度的世界上,最不缺少的,恰是几近泛滥成灾的出版物。而且,尽管潜心阅读者越来越少,但读书这一具有美颜效果的褒义词,却始终热度不减,亦未被彻底毁容,尚不至于像“小姐”这一本该显贵的称谓那样,沦落风尘,成为被唾弃的对象。在不读书的世风里,读书的姿势,多少还带有高大上的意味,犹如粉黛和高跟鞋,用以美化和拔高自己,还是管用的。
很多人宣称自己爱读书,但奇异的是,大半辈子过去,他的思维却未见有任何长进,尚且还处于婴儿状态,肩膀上托举的依旧是那颗冥顽不化的铅球脑袋。那种落伍,那种刻板,那种幼稚,不由得让人心生疑惑:他究竟在读什么书?或者:他究竟把书读向了哪里?
一个读过大学的人,如果和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秉持同一的观点,操持同一的腔调,就有必要对自己保持警觉,并躬身自问:我上大学了吗?若上了,认知提升和思维跃进的表现,体现于何处?
有益的读本,人越读越聪慧和清醒;有害的读本,人越读越愚昧和糊涂。
读过太多劣质书的人,其精神的色度,远不及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至少还保持着基本的谦虚,像一张白纸,尚能接受外力的涂光抹彩;而读过太多劣质书的人,却自大自傲,脑子像个废品仓储,满满当当,即使是金银,都难以填充入内。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犹如一大群人蜂拥地行走于山间,朝着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跋山涉水,走着走着,却发现大批的人遗落掉队,并肩同行者变得愈发地稀寥;继续前行,再环顾四周,才发现险峻的密林深处,仅剩下孤零零的自己,而起步时那些大声的喧嚷者、鼓噪者和起哄者,早已鸟兽尽散,踪影无觅。也就是说,真正的读者,注定是孤独的,也注定是离群索居的。由于持久地阅读,他眼里的风景和思维的形态,早已与大众天各一方,但在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的众人看来,他还是他们认为中的那个他一一他们以为熟悉他,其实是不熟悉的;以为他和他们并无二致,其实是楚汉分明的。当他把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大众听的时候,大众因无法验证其真伪,便想当然地认为他是在胡言乱语,乃至于臆断他已走火入魔,于是他非但不能获得敬重,反而极有可能沦为羊群里的孤狼。
传道,布道,从来都是少数对多数,个别对群体,而不是相反。当多数人反过来教训少数人的时候,一定是社会这辆自行车的循环链条,发生了故障。
当众声喧哗时,读书人最应保持的姿态,是静默,是反刍,是分析,是旁观,而不是争先恐后地附和与煽风点火地迎合。
如果不阅读具有启悟价值的书,哪怕是群众的眼睛,未必就是明亮的。群众是人的混合体,他们的眼睛无疑也是人的肉眼,其中还不乏近视眼和白内障的患者,并无特异功能,既无望远镜之远,又无显微镜之微,何以能做到极目古今,饱览中外?唯有大众中鹤立鸡群的极少数人,因其博览群书,才能望之千里而又洞幽烛微。
比起身体的胃口,我精神的胃口更为挑食。就阅读而言,我当然有给自己划定的基准线。基准线以上的书,才肯秉烛展卷;基准线以下的书,则是瞥其一目都甚觉多余。那些错漏百出的书、味同嚼蜡的书、低级庸俗的书、思考浅薄的书、内容虚胖的书、事实浮夸的书、混淆视听的书、把无聊当有趣的书,以及违逆常识常理胡编乱造的书,我是一个字都不肯阅览的。读这类书,既是对生命的损耗,又是对身心的摧残,更是对自己辨识力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