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生态更加优化 科创体系更加完善
陕西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2024年04月25日
字数:1604
4月24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军,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创新平台建设协调处处长张亮出席,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记者 王怡平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上下团结协作,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西北有色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其中7家为上市公司。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488家,总估值5149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1家。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67家,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
我省扎实推进“四个工程”,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以“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为牵引,支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因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2021年至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
我省持续深化“两链”融合,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相继落地,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居全国第6位,布局建设5个陕西实验室,组建77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建立先进技术成果和重大技术需求“两张清单”,部署实施68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182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
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2.38倍。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
记者 王怡平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上下团结协作,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以“三项改革”为牵引,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西北有色院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5家,其中7家为上市公司。西安光机所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488家,总估值5149亿元,其中在陕孵化企业111家。西北工业大学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亿元,参股成果转化企业67家,通过退出股权获得成果转化收益24.36亿元。
我省扎实推进“四个工程”,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以“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为牵引,支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因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2021年至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
我省持续深化“两链”融合,产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相继落地,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居全国第6位,布局建设5个陕西实验室,组建77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建立先进技术成果和重大技术需求“两张清单”,部署实施68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182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
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2.38倍。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