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深耕全域旅游沃土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4月24日
字数:918
■记者 杨月锋 通讯员 李娜
近年来,渭南市潼关县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打造旅游新环境,丰富旅游新业态,推动消费提质升级,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绿色先行 厚植发展底色
潼关县围绕“两屏护水、一廊融通”重点,对沿黄北水关景区及湿地重点区域进行重点修复提升。潼关县以“十里画廊·慢游潼关”生态景观为主线,以打造“七彩坮塬、五朵金花、潼洛花溪”为主题,对西潼高速、潼洛川沿线2万余亩绿色坮塬开展退化林修复、抚育、补造等多种方式,打造提升“七彩坮塬”,装扮亮丽陕西“东大门”。目前已经栽植山桃、山杏、连翘、侧柏等各类苗木2万余株,潼关县“绿色”名片为城市旅游加分力度显著提高。
精品带动 深耕乡村产业
潼关县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打造“五朵金花”乡村生态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构建集近郊旅游、生态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游乡村美景,吃农家美食、住农家小院”的乡村之旅,开发春季赏花游、秋季采摘游、盆景园艺游。2023年,潼关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该县乡村生态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80万人次,乡村游综合收入4.2亿元。
文化引领 赓续历史文脉
近年来,潼关县加强文化传承,推出《潼关县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潼关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文物身份证”和管理体系;深挖价值内涵让文化遗产“用得好”,探索“文物+旅游”新模式,完成县保单位善车口古寨门、李家戏楼、李家古寨门保护修缮,挖掘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新成立4支古战船、踩高跷、老腔传承队伍。潼关肉夹馍和黄河老腔多次受邀参加展销和演出活动,并建成了潼关肉夹馍文博体验馆,馍特酥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渭南市第二批非遗工坊。2023年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品牌升级 细耕全域旅游
潼关县聚力丰富旅游资源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开展各景区、镇村、民宿、酒店品牌创建工作,推出“潼小兵”文化IP,开拓潼关文创市场;开展文旅系列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四届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节,第五届陕西潼关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节圆满开幕,潼关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清明节假期,潼关县共接待游客7.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92万元。
近年来,渭南市潼关县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打造旅游新环境,丰富旅游新业态,推动消费提质升级,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绿色先行 厚植发展底色
潼关县围绕“两屏护水、一廊融通”重点,对沿黄北水关景区及湿地重点区域进行重点修复提升。潼关县以“十里画廊·慢游潼关”生态景观为主线,以打造“七彩坮塬、五朵金花、潼洛花溪”为主题,对西潼高速、潼洛川沿线2万余亩绿色坮塬开展退化林修复、抚育、补造等多种方式,打造提升“七彩坮塬”,装扮亮丽陕西“东大门”。目前已经栽植山桃、山杏、连翘、侧柏等各类苗木2万余株,潼关县“绿色”名片为城市旅游加分力度显著提高。
精品带动 深耕乡村产业
潼关县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打造“五朵金花”乡村生态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构建集近郊旅游、生态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游乡村美景,吃农家美食、住农家小院”的乡村之旅,开发春季赏花游、秋季采摘游、盆景园艺游。2023年,潼关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该县乡村生态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80万人次,乡村游综合收入4.2亿元。
文化引领 赓续历史文脉
近年来,潼关县加强文化传承,推出《潼关县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潼关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建立“文物身份证”和管理体系;深挖价值内涵让文化遗产“用得好”,探索“文物+旅游”新模式,完成县保单位善车口古寨门、李家戏楼、李家古寨门保护修缮,挖掘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新成立4支古战船、踩高跷、老腔传承队伍。潼关肉夹馍和黄河老腔多次受邀参加展销和演出活动,并建成了潼关肉夹馍文博体验馆,馍特酥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渭南市第二批非遗工坊。2023年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品牌升级 细耕全域旅游
潼关县聚力丰富旅游资源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开展各景区、镇村、民宿、酒店品牌创建工作,推出“潼小兵”文化IP,开拓潼关文创市场;开展文旅系列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四届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节,第五届陕西潼关黄河生态文化旅游节圆满开幕,潼关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清明节假期,潼关县共接待游客7.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69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