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灵台

2024年04月17日 字数:1697
   ■周养俊
  十三年前,我去平凉市时曾路过灵台县,因赶路没有停留,同行的朋友熟悉灵台,给我们讲了许多灵台的历史,当时,我就产生了有机会去灵台看看的想法。
  今年4月初,因参加一个采风活动,我随几位文友到了麟北煤业。早晨进餐时,听说灵台距这里只有20分钟的车程。我们几个一商量,就给主办方提出去灵台的想法。主办方立即答应,并派一位姓马的女同志领队前往。
  沿天堂河一路向西,10分钟左右就到了麟游和灵台的分界处,我们观赏山野风光的目光瞬间集中到了小马身上。
  小马是位“90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对麟游、灵台的地理、历史、文化知道的还不少。她告诉大家,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东南与陕西省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北靠泾川,西与崇信毗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途。
  有关灵台的历史,我也曾在网上查阅过。据史料记载,灵台县商为密须国。秦置鹑觚县、阴密县,属北地郡。西汉时,今县境分属阴盘、阴密、爰得和鹑孤四县,分隶安定、北地两郡。东汉时分属鹑觚、三水县。魏晋南北朝时,分属阴密、鹑觚两县。隋时置良原县,分鹑觚县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唐时县境内相继置有灵台、安定、鹑觚、良原、潘原、宜禄等县,并屡有分合。明为灵台县,隶泾州,属平凉府。灵台县辖境接近现代规模。清沿明制,仍为灵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台县隶属甘肃省平凉专员公署。1958年并入泾川县,1962年1月复置灵台县,属平凉地区行政公署(现平凉市)。
  同行的一位宝鸡诗人告诉大家,说灵台县古时候曾属陕西管辖,所以和陕西的麟游、凤翔、长武等县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农作物也以小麦、玉米为主。小杂粮有谷子、糜子、豆类、荞麦等,油料作物包括胡麻、荏籽、油菜籽等,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说话间,我们就进入了灵台县城,大街上汽车川流不息,行人熙熙攘攘,大街两旁商店、食堂、饭馆一家连着一家。仔细看,这座城市的规划、设计、道路以及楼房布局也都很有特点。因为时间关系,这些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参观的重点只能是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和灵台县博物馆几个地方。
  小马是位有心人,我们的车刚在古灵台附近停下,就有讲解员来到我们面前,原来小马早已联系好了。讲解员是位长相秀美、个头高挑的灵台女孩儿,业务熟悉,态度也很热情。听说我们来自西安,讲解更是非常认真。
  讲解员讲得很快,我对一句话记得很清楚:“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讲解员说灵台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国,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也因此而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灵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开中国针灸医学的先河,以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而蜚声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学多闻、贯通古今,官居吏部尚书。名相牛僧孺,为官清正,著作等身,灵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迹遍布,境内有丰富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古商周文化遗存。尤其以龙山文化早期复合陶瓦为世界之最,西周、秦汉青铜器扬名陇上,唐代彩绘陶俑享誉中外。国家、省、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均有灵台的历史文物精华。春秋铜柄铁剑被列入国宝而编入国家文史教材。
  古灵台、灵台博物馆都依荆山而建,荆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古灵台和博物馆建筑风格古朴雄浑,很有特色。馆内现有藏品7525件,馆藏文物中,自旧石器晚期到仰韶、齐家文化,历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国,各时代精品文物荟萃,包括金属器、陶瓷器、纺织品、纸质品、古钱币等8种20类。所有陈列的藏品一件件、一尊尊、一个个,反映了中华民族老祖先的聪明智慧,反映了灵台这块土地历史文化的悠久和深厚,也充分说明灵台是中华远古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97年,灵台县城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
  在博物馆一个陈列室里,我发现五六个身穿黑色工装的女孩子捧着几张纸在背诵,便上前询问。一个女孩子告诉我,说她们是新入职的讲解员,都是灵台本地人,因为最近游客很多,他们急于熟悉业务,所以抓紧时间背讲解词。走出博物馆,果然见一群群游客排着队向博物馆入口走来。
  离开灵台县是正午时分,暖暖的太阳把雄伟的荆山映照得色彩斑斓。我们都知道,今天所看的灵台县只是灵台历史文化很小的一部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灵台参观。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