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佛坪的文脉

2024年04月01日 字数:2264

  ■王惠

   知道佛坪的人,大多都觉得佛坪是没什么历史的,甚至许多土生土长的佛坪人也如此认为。这样的认知大抵是因为佛坪的地方志《佛坪厅志》在时间上只能追溯到晚清,稍微了解佛坪历史的人甚至还会补上一句,佛坪老县城现在已经是周至的辖地,县长带着官印到了袁家庄才有了现在的佛坪,这样一来佛坪的历史就更短了。
  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从老县城换到袁家庄,只是搬了一次衙门,怎么能武断地终结一个县域的历史呢?即便这个县域后来在行政区域上又发生了许多改变,但只要这个县还在,她的历史就在延续着。就如同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主动或者被迫迁都,疆域版图也几经改动,但那个国家依然是那个国家。
  根据位于佛坪境内地庄沟的唐宜人墓碑文,佛坪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甚至更早,只是在这里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没有机会被人们记在史书上罢了。
  关于佛坪名字的由来,大抵是两条恶龙斗法,导致这一带连月暴雨,生灵涂炭,佛爷心生悲悯,降服了两条恶龙,让此地恢复生机,人们感恩于佛爷的悲悯,便将这个地方命名为佛爷坪,字音演变,后来成了佛坪。
  这是我小时候深信不疑的故事,后来我读了许多书走了许多路。也许是对根的眷恋,我一直记着这个故事。现在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类似英雄拯救苍生的故事,表达了山民对风调雨顺的渴望。
  后来无意间看了不少和佛教相关的书,了解到佛教最初从陆地来,佛教在东土兴盛后兴建的第一大寺——宝鸡法门寺距离佛坪不过一百多公里。佛寺不只是佛寺的庙宇,还有许多产业,有供养人供养的佛寺,产业多为供养人馈赠,比如武则天曾经拿出一年的脂粉钱捐建龙门石窟的佛像;而那些没有供养人供养的佛寺,则要靠僧侣身体力行开山塑佛建庙供养,比如达摩祖师在南北朝时期从海上来到中国谒见梁武帝,不欢而散后到达嵩山面壁九年创建了少林。建在山里的佛寺,僧人们开荒种地的收成归佛寺所有,土地也归佛寺所有,于是名山出宝刹,也因有宝刹而有了名山。
  记录佛坪名字由来的文字仅仅有一句:“佛爷庙碑碣无存,莫考所自。居民相传,佛坪之名实自此始云。”(《佛坪厅志》)掩卷而思,若以一个庙为一县或一厅命名,那么这座庙该具有很大的规模,又怎么会语焉不详到如此程度。所以只有一个可能,佛爷庙只是众多供奉佛爷庙宇中的一个,人们是将这个佛庙遍布于各个山坪的地方统称为佛爷庙。
  在书上寻不到的历史,在地图里是可以寻到的,在地图里寻不到的历史,在土地里依然可以寻到。打开佛坪地图,佛坪以佛、佛寺命名的地方比比皆是,比想象得还要多,大到好几座山脉,比如观音山,小到一个断崖,比如观音崖,都留着佛的印记。佛坪县境内大古坪以北有三官庙、回龙庙、川主庙,大古坪以西和以南有庙坝、尼姑坪;龙草坪东河以北有北庙子、二郎庙;县城周边有老庵寺、老庙坡、文昌庙、东岳庙、观音庙等;距离县城稍微远的有复兴寺、仙果寺、回龙寺等。大古坪靠近秦岭山脊,现在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极少有人居住,而秦岭的山脊里,镶嵌着佛爷坪。
  我认识的好几个采药人告诉过我,在云深不知处的秦岭更深处,有时候会有破碎的青瓦与残存的瓦当,这些总让他们怀疑会不会幸运地寻到宝贝。四方本没有名字,因为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才有了名字,于是留下了鲜活的文化印记。那些山不会莫名其妙地叫观音山,更不会莫名其妙地就叫观音崖。位于龙草坪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观音山山形奇秀,以观音名之。县城附近的观音崖上原有一座观音庙,那座庙曾被拆毁,这些年又重建并渐成规模。
  秦岭南麓雨水充沛,遇到战乱,人走寺空,植被很快就会掩盖人的足迹。人们总是以为秦岭深处山高水深人口很少,怎么会有文化?秦岭更深处更是人迹罕至,只有采药人才会到达,更没有文化可言,然而文化早已渗透在这些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地名里,这些地名无声地告诉我们,这些后来退化为森林的地方曾蕴含着怎样丰厚的佛寺文化。
  佛坪靠近关中平原,遥望法门寺,完全在佛寺文化辐射的范围内,这里的山高大却并不处处险峻,巍峨的山岭中常常处处平和,这为修建佛寺提供了自然条件;从关中到汉中,除了官道上走辎重,日夜兼程的背夫走卒们又怎么会避开地势相对缓和的佛坪?背夫走卒虔诚求平安交流物资,商贾虔诚求稳妥,这为佛寺发展创造了群众基础;官府对佛教宽松的政策为佛寺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菩萨塑金身是每个僧人的宏愿,而为佛建一所庙宇就是向这个愿望迈进的第一步。当无人供养,平原更无地可垦的时候,苦行僧们纷纷将眼光投向这一片平和茂密的群山。苦行僧们一路苦行,黄昏的时候到达佛坪某个山巅,他们遥望西方,大片的火烧云映照得整个天空一片通红,星空下僧人入定,第二天决定停下来,于是在山间坪上修建了第一间供奉佛爷的房子,年复一年渐渐成了规模。更多的僧人到了这里,渐渐就有了更多的庙宇。贩夫走卒们渐渐以那些歇脚的庙宇命名所在地,而这个有众多寺庙的地方就统称为佛坪,或者佛爷坪。
  “儒”和“道”深埋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人类的足迹打通了秦岭的经脉,僧侣以坚韧的毅力为这里留下了名字。直到现在,佛坪依然随处可见佛寺、佛庙,深山无人处的崖边常常可见简易供奉的佛爷或者菩萨牌位,很多人在家里也会供养佛爷、菩萨的神位。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焉。”随着时代的推移,高处的佛寺渐渐荒芜了,低处的佛寺渐渐多起来,佛也从高处流入每一个人的心里,融入每一个佛坪人的生活。爬爬山绕着佛走一走,拜一拜,是每个佛坪人都会修的功课,这便是几百年来甚至一千多年来佛坪的文脉走向。
  现在,高铁贯通了佛坪与外面的世界。佛坪终将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发展与繁荣,让早已深埋于血脉的种子开花、结果。古道明珠,佛坪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