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多举措充实本土人才队伍 以人才智慧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2024年03月25日
字数:880
■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陈硕
近年来,铜川市宜君县深挖特色自然资源,并立足本土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优势,不断充实民俗文化传承人、返乡创业能人、电商直播带货人等本土人才队伍,以人才智慧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为媒 走好非遗传承路
走进位于宜君县文化馆的郭华工作室,各式各样的剪纸、农民画、布艺摆件等映入眼帘。从2006年起,郭华的双脚就在这里生了根,他不仅是宜君剪纸、农民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是积极的推广者。
多年来,郭华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壮大非遗队伍,开展剪纸、农民画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等活动80余场次,举办面花、剪纸、农民画公益性培训班百余次,累计培训上万人。同时,郭华还在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创作、研制和开发上下功夫,开发文创产品30余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让宜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产业为基 铺就群众幸福路
2019年,陈明涛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辞去公职回到了宜君县太安镇寺坪村,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壮大家乡的养蜂产业,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几年的努力,太安镇的中华蜂蜜产业逐渐壮大,“陈硕士宜君老蜂蜜”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23年,太安镇中华蜂产业示范基地的销售额达到近80万元,带动了附近10个村的脱贫户进行中华蜂养殖和蜂蜜销售,不仅为脱贫户分红8万余元,还为村集体分红1万余元,陈明涛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在宜君县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陈明涛”开始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共同奔向富裕之路。
电商为引 开辟农产品出山路
今年54岁的刘小朋是宜君县尧生镇人。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刘小朋和妻子开始接触到互联网销售行业,从一开始的淘宝店铺到后来开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小店、抖音等网络账号直播带货,家乡的苹果、核桃、玉米等农特产品被他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刘小朋夫妻也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村播达人”,年收益20余万元。
2022年,尧生镇数商兴农服务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了“尧生镇电商人才”孵化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通过网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其中,涌现出了像李亚丽、寇爱芹等优秀的乡村“带货达人”,越来越多的宜君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实现了增收致富。
近年来,铜川市宜君县深挖特色自然资源,并立足本土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优势,不断充实民俗文化传承人、返乡创业能人、电商直播带货人等本土人才队伍,以人才智慧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为媒 走好非遗传承路
走进位于宜君县文化馆的郭华工作室,各式各样的剪纸、农民画、布艺摆件等映入眼帘。从2006年起,郭华的双脚就在这里生了根,他不仅是宜君剪纸、农民画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是积极的推广者。
多年来,郭华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壮大非遗队伍,开展剪纸、农民画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等活动80余场次,举办面花、剪纸、农民画公益性培训班百余次,累计培训上万人。同时,郭华还在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创作、研制和开发上下功夫,开发文创产品30余件,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让宜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产业为基 铺就群众幸福路
2019年,陈明涛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辞去公职回到了宜君县太安镇寺坪村,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壮大家乡的养蜂产业,让村民们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几年的努力,太安镇的中华蜂蜜产业逐渐壮大,“陈硕士宜君老蜂蜜”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2023年,太安镇中华蜂产业示范基地的销售额达到近80万元,带动了附近10个村的脱贫户进行中华蜂养殖和蜂蜜销售,不仅为脱贫户分红8万余元,还为村集体分红1万余元,陈明涛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在宜君县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陈明涛”开始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共同奔向富裕之路。
电商为引 开辟农产品出山路
今年54岁的刘小朋是宜君县尧生镇人。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刘小朋和妻子开始接触到互联网销售行业,从一开始的淘宝店铺到后来开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小店、抖音等网络账号直播带货,家乡的苹果、核桃、玉米等农特产品被他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刘小朋夫妻也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村播达人”,年收益20余万元。
2022年,尧生镇数商兴农服务基地正式挂牌,成立了“尧生镇电商人才”孵化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通过网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其中,涌现出了像李亚丽、寇爱芹等优秀的乡村“带货达人”,越来越多的宜君农特产品搭上了电商快车,实现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