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过年的习俗
——以关中地区为例
2024年03月14日
字数:1983
■安黎
“秦中自古帝王都”。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沃野千里,号称天府”;在《尚书·禹贡》里,把关中的黄壤土定为上上等。适宜耕种的膏腴沃壤,久为帝都的历史渊源,缔造出了关中乡民特有的恋乡情结和保守型人格。“陕西八大怪”之一,就是“姑娘不对外”。
每到过年,关中乡民都格外地恪守旧俗,循规蹈矩,很少省略和更改祖先遗留下来的环节。下面就讲一下关中人过年的旧俗。
旧时关中人的过年,是从腊月初五起步的。初五名曰五豆节,家家户户都要喝由五种豆子熬煮的稀饭。接着是腊八节。腊八与喇叭谐音,尽管不是喇叭,却形同喇叭,仿佛是在提醒人们过年的日益临近。腊八面吃过或腊八粥喝过,家中的男女老少齐动员,各司其职:女主妇刷墙、染衣、拆洗被褥等;男主人磨面、劈柴、剃头、杀猪、上街采购年货等;女孩子剪窗花、糊窗纸、缝鞋垫、洗头洗衣等;男孩子则为替补队员,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搭一把手,或挑水,或喂鸡,或扶梯子,或拉风箱。
腊月二十三,关中人称其为灶火爷日。这天,要召唤逝去的先辈回家过年,第一声鞭炮响了起来,祖先的牌位立了起来。傍晚时分,妇女要给灶火爷烙饦饦馍。饦饦馍是一种拌入调料的圆形饼子,用洗净的梳子,在上面扎出横竖交错的花纹。饼子烤熟后,先将其放在灶头,举行祭灶仪式,家里的男丁依序跪地,焚香烧纸,磕头作揖。祭灶后,饦饦馍的最终享用者,当然还是家里的孩子。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年馍。年馍一蒸就是一整天,从晨曦泛白,蒸到暮色降临,才算告一段落。馍的花样繁多,馒头、肉包子、素包子、糖包子、红豆包子、花馍等,不一而足。花馍有老虎状的,有兔子状的,有蝎子状的。老虎馍,是要借老虎的威猛来辟邪;蝎子馍,是为咬蝎子。据说咬疼或咬死了蝎子,蝎子才不敢对人图谋不轨。
中华族群的骨子里,天生就潜伏着崇尚美的基因,这一点,从哪怕不识字的农妇身上,都能得到确切的验证。
做年菜,要炸丸子、炸麻叶和煎烩菜。麻叶名义上是为祭祖,其实是为满足孩子和客人的口腹之欲。烩菜主要用来招待客人,艰困年月,一砂锅烩菜,既是主家的脸面,也是客人的期盼。砂锅架在火盆上,泛着油花的烩菜,咕咚咕咚地冒着水泡。客人围坐于砂锅之旁,一边狼吞虎咽地咬着馒头,一边伸长筷子抢着夹菜,动作不敢有任何迟缓。尤其是覆盖在烩菜顶端的那两三片肥肉,早已被众多的斜目紧盯不放,稍不留神,肉片就不翼而飞。肉片之下,埋藏的是萝卜疙瘩和白菜叶子,仅此,数量也极其有限。
除夕中午上坟祭祖,傍晚放鞭炮,夜里一家人围坐于油灯之下,一边包饺子一边守岁。守岁,就是把夜坐穿,彻夜不眠。据说守岁时间越长,寿数越高。但多数人苦熬到半夜,已难以支撑,于是不管不顾地倒炕酣睡。
大年初一,公鸡刚刚打鸣,村里便零星地响起了鞭炮声。孩子们闻声而起,穿戴新衣,女孩像燕雀一样地飞来飞去,男孩像篮球一样蹦来蹦去,敲开这家的家门,显摆一下新衣;磨蹭在那家的炕沿,讨得一颗糖吃。
天刚放亮,就吃早饭。过年饭食的丰盛,主要体现于早餐。凉菜热菜,悉数端上了矮桌,平时滴酒不沾的人,此时也要强迫自己喝上三两杯。饭后,晚辈出外,拜望本族的长辈;长辈则留守家中,静候本族的晚辈来拜望。拜者一跨入大门,就跪在了院子,嘴里“三爷三婆”或“六大六娘”地叫着,然后就是“孙子侄子给您拜年了”之类。连磕三个头后,起身掸衣,退出大门而去。
新嫁入本族的新媳妇,则要被小姑子或妯娌引领着,在本族的这家出那家入,谓之曰“认门”。本户族的人,对此早已有所准备,要么取出一双袜子相送,要么拿出一方手绢相赠。
晚饭不很讲究,或挂面,或饺子,或米饭炒菜。饭后,从家里走出来在村里闲逛,却很有可能参与一场狂欢。上一年,谁家若生出了“带把娃”(男孩),称其有“天喜”。“天喜”含两重意思,一指天大的喜事,二指喜从天降。有了“天喜”,就要借机寻欢作乐一番,以为过年助兴。牵来一头牛,众人哄笑着,纷纷伸出手,齐心协力地把“带把娃”的爷爷或奶奶抬起来,架于牛背,逼其骑牛。踢牛一脚,或抽牛一鞭,牛就狂躁地蹦跳,骑牛者被颠得东倒西歪。更有好事者,去某家的灶头,手抓一把黑灰,跳起来,将其涂抹于骑牛者的脸上,骑牛者瞬间就变成了大花脸,惹得观者大笑不止。
初二到初十,是漫长的拜年时段。先舅家,后岳父家,再姑姑姨姨家,次序不能错乱,礼物亦轻重有别。而初十之前,每天都有禁忌,今天不能动针,明天不能动土,后天不能吵架。尤其是初七,谓之“人七日”,这天晚上,全家人,尤其是孩子,个个要吃一碗又长又细的“拉魂面”,以防止魂被丢掉……直到龙抬头的二月二,过年才算真正结束。
时势更替,关中也好,全国各地也罢,过年的习俗难免会遭到删繁就简或偷梁换柱。但无论怎样变化,民俗文化的整体框架不会倒塌,过年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不会减弱,春节作为中华民俗文化标志性的符号不会消失。过年,是华夏子孙的精神故乡,凝聚着国人的根脉认同和文化归属,更寄托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憧憬。
“秦中自古帝王都”。在司马迁的笔下,关中“沃野千里,号称天府”;在《尚书·禹贡》里,把关中的黄壤土定为上上等。适宜耕种的膏腴沃壤,久为帝都的历史渊源,缔造出了关中乡民特有的恋乡情结和保守型人格。“陕西八大怪”之一,就是“姑娘不对外”。
每到过年,关中乡民都格外地恪守旧俗,循规蹈矩,很少省略和更改祖先遗留下来的环节。下面就讲一下关中人过年的旧俗。
旧时关中人的过年,是从腊月初五起步的。初五名曰五豆节,家家户户都要喝由五种豆子熬煮的稀饭。接着是腊八节。腊八与喇叭谐音,尽管不是喇叭,却形同喇叭,仿佛是在提醒人们过年的日益临近。腊八面吃过或腊八粥喝过,家中的男女老少齐动员,各司其职:女主妇刷墙、染衣、拆洗被褥等;男主人磨面、劈柴、剃头、杀猪、上街采购年货等;女孩子剪窗花、糊窗纸、缝鞋垫、洗头洗衣等;男孩子则为替补队员,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搭一把手,或挑水,或喂鸡,或扶梯子,或拉风箱。
腊月二十三,关中人称其为灶火爷日。这天,要召唤逝去的先辈回家过年,第一声鞭炮响了起来,祖先的牌位立了起来。傍晚时分,妇女要给灶火爷烙饦饦馍。饦饦馍是一种拌入调料的圆形饼子,用洗净的梳子,在上面扎出横竖交错的花纹。饼子烤熟后,先将其放在灶头,举行祭灶仪式,家里的男丁依序跪地,焚香烧纸,磕头作揖。祭灶后,饦饦馍的最终享用者,当然还是家里的孩子。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年馍。年馍一蒸就是一整天,从晨曦泛白,蒸到暮色降临,才算告一段落。馍的花样繁多,馒头、肉包子、素包子、糖包子、红豆包子、花馍等,不一而足。花馍有老虎状的,有兔子状的,有蝎子状的。老虎馍,是要借老虎的威猛来辟邪;蝎子馍,是为咬蝎子。据说咬疼或咬死了蝎子,蝎子才不敢对人图谋不轨。
中华族群的骨子里,天生就潜伏着崇尚美的基因,这一点,从哪怕不识字的农妇身上,都能得到确切的验证。
做年菜,要炸丸子、炸麻叶和煎烩菜。麻叶名义上是为祭祖,其实是为满足孩子和客人的口腹之欲。烩菜主要用来招待客人,艰困年月,一砂锅烩菜,既是主家的脸面,也是客人的期盼。砂锅架在火盆上,泛着油花的烩菜,咕咚咕咚地冒着水泡。客人围坐于砂锅之旁,一边狼吞虎咽地咬着馒头,一边伸长筷子抢着夹菜,动作不敢有任何迟缓。尤其是覆盖在烩菜顶端的那两三片肥肉,早已被众多的斜目紧盯不放,稍不留神,肉片就不翼而飞。肉片之下,埋藏的是萝卜疙瘩和白菜叶子,仅此,数量也极其有限。
除夕中午上坟祭祖,傍晚放鞭炮,夜里一家人围坐于油灯之下,一边包饺子一边守岁。守岁,就是把夜坐穿,彻夜不眠。据说守岁时间越长,寿数越高。但多数人苦熬到半夜,已难以支撑,于是不管不顾地倒炕酣睡。
大年初一,公鸡刚刚打鸣,村里便零星地响起了鞭炮声。孩子们闻声而起,穿戴新衣,女孩像燕雀一样地飞来飞去,男孩像篮球一样蹦来蹦去,敲开这家的家门,显摆一下新衣;磨蹭在那家的炕沿,讨得一颗糖吃。
天刚放亮,就吃早饭。过年饭食的丰盛,主要体现于早餐。凉菜热菜,悉数端上了矮桌,平时滴酒不沾的人,此时也要强迫自己喝上三两杯。饭后,晚辈出外,拜望本族的长辈;长辈则留守家中,静候本族的晚辈来拜望。拜者一跨入大门,就跪在了院子,嘴里“三爷三婆”或“六大六娘”地叫着,然后就是“孙子侄子给您拜年了”之类。连磕三个头后,起身掸衣,退出大门而去。
新嫁入本族的新媳妇,则要被小姑子或妯娌引领着,在本族的这家出那家入,谓之曰“认门”。本户族的人,对此早已有所准备,要么取出一双袜子相送,要么拿出一方手绢相赠。
晚饭不很讲究,或挂面,或饺子,或米饭炒菜。饭后,从家里走出来在村里闲逛,却很有可能参与一场狂欢。上一年,谁家若生出了“带把娃”(男孩),称其有“天喜”。“天喜”含两重意思,一指天大的喜事,二指喜从天降。有了“天喜”,就要借机寻欢作乐一番,以为过年助兴。牵来一头牛,众人哄笑着,纷纷伸出手,齐心协力地把“带把娃”的爷爷或奶奶抬起来,架于牛背,逼其骑牛。踢牛一脚,或抽牛一鞭,牛就狂躁地蹦跳,骑牛者被颠得东倒西歪。更有好事者,去某家的灶头,手抓一把黑灰,跳起来,将其涂抹于骑牛者的脸上,骑牛者瞬间就变成了大花脸,惹得观者大笑不止。
初二到初十,是漫长的拜年时段。先舅家,后岳父家,再姑姑姨姨家,次序不能错乱,礼物亦轻重有别。而初十之前,每天都有禁忌,今天不能动针,明天不能动土,后天不能吵架。尤其是初七,谓之“人七日”,这天晚上,全家人,尤其是孩子,个个要吃一碗又长又细的“拉魂面”,以防止魂被丢掉……直到龙抬头的二月二,过年才算真正结束。
时势更替,关中也好,全国各地也罢,过年的习俗难免会遭到删繁就简或偷梁换柱。但无论怎样变化,民俗文化的整体框架不会倒塌,过年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不会减弱,春节作为中华民俗文化标志性的符号不会消失。过年,是华夏子孙的精神故乡,凝聚着国人的根脉认同和文化归属,更寄托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