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景这边独好
—— 评《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
2024年03月08日
字数:1984
■陈奕博

新春正月间,西北政法大学王斌通副教授所著《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经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印发刊行,全书二十余万字,共有四个章节。这是王斌通副教授在其多年来研究“枫桥经验”的系列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凝聚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各地政法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涉及的所有数据、素材与资料均系实地调查所得,集中体现了“枫桥经验”西北学派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学术风范,更反映了中国学者不再沉醉在书斋中苦思冥想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而是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走向群众,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再是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
基层善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期许。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善治是有效的、有序的、健全的治理,而“治民无常,唯法为治”,良法善治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诞生于1963年的“枫桥经验”,经过60余年的历史检验与自我革新,内涵不断丰富,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层善治体系的创新是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传统善治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与法律智慧,书中深入分析了以乡贤调解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以诸暨市支持和发展“新乡贤文化”为例,分析将其纳入治理体系,不仅让“新乡贤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得到极大充实,还使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推动了“枫桥经验”在新时期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
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统合路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基础、治理资源等方面,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有着高度相似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立足实际,在法治轨道上破解治理困境,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法治化转型,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书中以大调解这一“枫桥经验”的基本环节和长效工作机制为例,从大调解体系中的治理逻辑出发,解析了大调解体系如何契合民众最小成本化解矛盾纠纷的心理需求,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和源头治理的基本理念,如何适应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的现实需要。书中还从增加治理方案的推进力度、强化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推广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三个维度介绍了标准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辅之以延安市新时代“十个没有”的实践案例,论证平安建设的标准化体系通过坚持重心下移,突出基层治理特色,丰富充实了社会治理制度供给体系;以覆盖各行各业、丰富平安建设的内涵,使平安建设不再是某一部门唱“独角戏”。
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红色文化根基。“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司法审判实践的优秀成果代表,“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发展完善,其中的“马锡五式人民法庭”从诸多实践中脱颖而出,既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样本参考。而人民法庭参与诉源治理,既是自觉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必要举措,亦是主动传承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应然之举。书中介绍了未央宫人民法庭以“一条主线、两个抓手、三级解纷、四步审理”的“1234”枫桥式工作法,将城区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进一步融入区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法庭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了结合自身地区实际的多元诉源治理模式的“未央实践”。书中同时关注到了对检察机关参与市域治理的研究较少,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从聚焦“办案”、注重“监督”、凸显“服务”、把握“平安”几方面切入,改进完善工作方式,为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提升贡献检察力量。
平安中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工程。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千头万绪,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基层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社会治安综治中心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体化平台,可发挥对多元解纷资源的统筹协调作用,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果。乡镇(街道)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层级,其产生的矛盾纠纷往往最能体现“基层”特色,故而乡镇(街道)更能发挥源头治理的基础性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延安市枣园街道在推动平安乡镇(街道)建设中形成的枣园经验,为新发展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完善创新提供了借鉴样板。在主动适应城市社区党建与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过程中,铜川市王益区红旗社区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党建领航、优化服务、促进和谐”的社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党建、促进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此外,书中还阐释了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然之举,能不断彰显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效能,并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春正月间,西北政法大学王斌通副教授所著《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基层善治助推中国之治》,经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印发刊行,全书二十余万字,共有四个章节。这是王斌通副教授在其多年来研究“枫桥经验”的系列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凝聚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各地政法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涉及的所有数据、素材与资料均系实地调查所得,集中体现了“枫桥经验”西北学派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学术风范,更反映了中国学者不再沉醉在书斋中苦思冥想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而是走向社会、走向民间、走向群众,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再是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
基层善治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期许。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善治是有效的、有序的、健全的治理,而“治民无常,唯法为治”,良法善治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诞生于1963年的“枫桥经验”,经过60余年的历史检验与自我革新,内涵不断丰富,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层善治体系的创新是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传统善治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与法律智慧,书中深入分析了以乡贤调解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以诸暨市支持和发展“新乡贤文化”为例,分析将其纳入治理体系,不仅让“新乡贤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得到极大充实,还使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推动了“枫桥经验”在新时期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
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统合路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基础、治理资源等方面,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有着高度相似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如何立足实际,在法治轨道上破解治理困境,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法治化转型,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书中以大调解这一“枫桥经验”的基本环节和长效工作机制为例,从大调解体系中的治理逻辑出发,解析了大调解体系如何契合民众最小成本化解矛盾纠纷的心理需求,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和源头治理的基本理念,如何适应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的现实需要。书中还从增加治理方案的推进力度、强化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推广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三个维度介绍了标准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辅之以延安市新时代“十个没有”的实践案例,论证平安建设的标准化体系通过坚持重心下移,突出基层治理特色,丰富充实了社会治理制度供给体系;以覆盖各行各业、丰富平安建设的内涵,使平安建设不再是某一部门唱“独角戏”。
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红色文化根基。“马锡五审判方式”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司法审判实践的优秀成果代表,“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发展完善,其中的“马锡五式人民法庭”从诸多实践中脱颖而出,既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样本参考。而人民法庭参与诉源治理,既是自觉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必要举措,亦是主动传承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应然之举。书中介绍了未央宫人民法庭以“一条主线、两个抓手、三级解纷、四步审理”的“1234”枫桥式工作法,将城区人民法庭诉源治理工作进一步融入区域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法庭在多元解纷机制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了结合自身地区实际的多元诉源治理模式的“未央实践”。书中同时关注到了对检察机关参与市域治理的研究较少,认为检察机关可以从聚焦“办案”、注重“监督”、凸显“服务”、把握“平安”几方面切入,改进完善工作方式,为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提升贡献检察力量。
平安中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工程。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千头万绪,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基层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社会治安综治中心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体化平台,可发挥对多元解纷资源的统筹协调作用,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果。乡镇(街道)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层级,其产生的矛盾纠纷往往最能体现“基层”特色,故而乡镇(街道)更能发挥源头治理的基础性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延安市枣园街道在推动平安乡镇(街道)建设中形成的枣园经验,为新发展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完善创新提供了借鉴样板。在主动适应城市社区党建与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过程中,铜川市王益区红旗社区积极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走出了一条“党建领航、优化服务、促进和谐”的社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党建、促进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此外,书中还阐释了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然之举,能不断彰显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效能,并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