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他阳光下的身影
2024年03月06日
字数:1826
■李天增
杨德新走了整整一年了,他是去年的9月29日离开我们的。
最近,他儿子杨烨抱来厚厚一摞书稿让我看,有20多万字,书名叫《近处是生活》,这是他父亲生前写的散文、游记、书评之类的文章。
看着这些文章,忆昔抚今,杨德新的音容、言行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阅读这些文字,一股暖流穿过心间,难以抑制,杨德新的身影,在回眸的记忆里出现。
认识德新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他在中学教外语,我在出版社当编辑,他经常寄送一些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做责任编辑,编发了《亚非拉童话选》《玉兰花》《快乐的海豚》等外国小说集,其中许多作品都是由他翻译的,《亚非拉民间故事》一书中,有50多篇作品中就有他29篇。
杨德新196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后在西安市第十一中学教外语。教学之余,他经常翻译一些童话、小说、故事等外国文学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
杨德新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翻译作品通俗明快,贴近原文。那时少儿编辑部正好缺少审阅外国作品的编辑。经我推荐,出版社领导赞同,很快把他调进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少年儿童读物编辑部。那时他43岁,我40岁。
他上班第一天,正赶上了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挂牌成立的庆典日子,会议没在宾馆饭店举办,而租用了尚德路实验小学的一个小礼堂,地方虽然简陋,来宾却是不少,有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作家、学者等200多人。
成立的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实际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内的一个少儿读物编辑部,对外称为陕西省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几个字还是我从十多卷《鲁迅手迹》中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他来出版社被分到和我在一起的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室4个人,由一个资深老编辑孔珞负责。
他写的这部《近处是生活》是他当编辑之余写的71篇文章,有26万字。前边部分写生活在父母含辛茹苦中的殷实童年,这些清纯的印象,永远在他岁月的流光里,滋润着他人生道路。像《土窑涝池,皂角树》《舅舅门前唱大戏》《儿时的月亮》《报恩寺街的老辈故事》等,充满着乡土气息、市井情怀,乡愁、乡情跃然于纸上。
如果《风景在路上》是一部游记散文集,表达的是诗和远方,那么这本《近处是生活》则是家长里短、凡人琐事,阐述的是亲情和爱。其中还有不少写的是在中学教书育人的生活,像《抹不去的二十四中》《外院风景线》《同桌的她》等则是他读中学、大学期间的学校生活。虽然已是陈年老账了,但从中看出他充实的生活、舒畅的心情,看得出他青少年时代,在人世间享受着永恒的亲情和无私的爱。
书稿的后半部分,主要写在出版社当编辑的生活。他来上班不久,正赶上“全国低幼文学讲习班暨西北地区儿童文学讲习班”在西安宾馆举办,这个带有全国性质的活动是由国家文化部少儿司组织的,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少儿部(陕西少儿出版社)具体承办。杨德新负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一天跑多次机场、车站,仅陪同参观大雁塔就有8趟。最终,他把作家们的讲课稿收集、整理编汇了一本30多万字的书稿,名字叫《儿童文学十八讲》。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业内专家、学者好评,在全国少儿读物评奖中还获得优秀读物奖。
之后少儿社改为未来出版社,对外独立经营。他又成功编辑出版了《小学思想品德乡土教材》《滑稽大王》《寓言大观》等书,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仅《思想品德》一套书,一炮打响、一路走红,印数达61万册,被誉为“思品花开别样红”。后来又和同事们陆续策划了《劳动》《基本功》《学前班》,这些书和《思品》在一起,组成了“壮美的四重奏”,奏响了出版社高歌猛进的新乐章。
德新在未来出版社当过两个主任,一个是文艺编辑室主任,一个是审读室主任。其间,和海燕、明天、希望、大象等同类出版社联合策划,编辑出版了《黄河丛书》,这些书从组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睿智、干练的特点和吃苦耐劳的个性。
德新还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热血青年,老领导朱星离休后,突发急病,是他叫人抬往医院及时抢救。朱星出院后,德新帮助整理朱星原先写的纪实文学、小说、散文。文稿头绪很多,年久杂乱,费了很大的劲,最终形成了一本25万字的集子叫《闪光的岁月》,出版后朱星握着他的手,感激涕零。那时,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儿子王继州在我们编辑室,退休后去世了。德新深更半夜奔往临潼相桥镇农村,代表出版社帮助安排处理后事,处理遗留问题。他的这种善举,得到了大伙的由衷感谢,给众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翻开《近处是生活》,如同回眸他在阳光下的身影,书里记录了他的成长史和奋斗史,留着成功者深深的足迹。
2023年12月9日
杨德新走了整整一年了,他是去年的9月29日离开我们的。
最近,他儿子杨烨抱来厚厚一摞书稿让我看,有20多万字,书名叫《近处是生活》,这是他父亲生前写的散文、游记、书评之类的文章。
看着这些文章,忆昔抚今,杨德新的音容、言行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阅读这些文字,一股暖流穿过心间,难以抑制,杨德新的身影,在回眸的记忆里出现。
认识德新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那时他在中学教外语,我在出版社当编辑,他经常寄送一些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做责任编辑,编发了《亚非拉童话选》《玉兰花》《快乐的海豚》等外国小说集,其中许多作品都是由他翻译的,《亚非拉民间故事》一书中,有50多篇作品中就有他29篇。
杨德新196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毕业后在西安市第十一中学教外语。教学之余,他经常翻译一些童话、小说、故事等外国文学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
杨德新才思敏捷、文笔流畅,翻译作品通俗明快,贴近原文。那时少儿编辑部正好缺少审阅外国作品的编辑。经我推荐,出版社领导赞同,很快把他调进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少年儿童读物编辑部。那时他43岁,我40岁。
他上班第一天,正赶上了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挂牌成立的庆典日子,会议没在宾馆饭店举办,而租用了尚德路实验小学的一个小礼堂,地方虽然简陋,来宾却是不少,有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作家、学者等200多人。
成立的陕西少年儿童出版社,实际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内的一个少儿读物编辑部,对外称为陕西省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几个字还是我从十多卷《鲁迅手迹》中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他来出版社被分到和我在一起的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室4个人,由一个资深老编辑孔珞负责。
他写的这部《近处是生活》是他当编辑之余写的71篇文章,有26万字。前边部分写生活在父母含辛茹苦中的殷实童年,这些清纯的印象,永远在他岁月的流光里,滋润着他人生道路。像《土窑涝池,皂角树》《舅舅门前唱大戏》《儿时的月亮》《报恩寺街的老辈故事》等,充满着乡土气息、市井情怀,乡愁、乡情跃然于纸上。
如果《风景在路上》是一部游记散文集,表达的是诗和远方,那么这本《近处是生活》则是家长里短、凡人琐事,阐述的是亲情和爱。其中还有不少写的是在中学教书育人的生活,像《抹不去的二十四中》《外院风景线》《同桌的她》等则是他读中学、大学期间的学校生活。虽然已是陈年老账了,但从中看出他充实的生活、舒畅的心情,看得出他青少年时代,在人世间享受着永恒的亲情和无私的爱。
书稿的后半部分,主要写在出版社当编辑的生活。他来上班不久,正赶上“全国低幼文学讲习班暨西北地区儿童文学讲习班”在西安宾馆举办,这个带有全国性质的活动是由国家文化部少儿司组织的,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少儿部(陕西少儿出版社)具体承办。杨德新负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文学作家,一天跑多次机场、车站,仅陪同参观大雁塔就有8趟。最终,他把作家们的讲课稿收集、整理编汇了一本30多万字的书稿,名字叫《儿童文学十八讲》。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业内专家、学者好评,在全国少儿读物评奖中还获得优秀读物奖。
之后少儿社改为未来出版社,对外独立经营。他又成功编辑出版了《小学思想品德乡土教材》《滑稽大王》《寓言大观》等书,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仅《思想品德》一套书,一炮打响、一路走红,印数达61万册,被誉为“思品花开别样红”。后来又和同事们陆续策划了《劳动》《基本功》《学前班》,这些书和《思品》在一起,组成了“壮美的四重奏”,奏响了出版社高歌猛进的新乐章。
德新在未来出版社当过两个主任,一个是文艺编辑室主任,一个是审读室主任。其间,和海燕、明天、希望、大象等同类出版社联合策划,编辑出版了《黄河丛书》,这些书从组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睿智、干练的特点和吃苦耐劳的个性。
德新还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热血青年,老领导朱星离休后,突发急病,是他叫人抬往医院及时抢救。朱星出院后,德新帮助整理朱星原先写的纪实文学、小说、散文。文稿头绪很多,年久杂乱,费了很大的劲,最终形成了一本25万字的集子叫《闪光的岁月》,出版后朱星握着他的手,感激涕零。那时,农民诗人王老九的儿子王继州在我们编辑室,退休后去世了。德新深更半夜奔往临潼相桥镇农村,代表出版社帮助安排处理后事,处理遗留问题。他的这种善举,得到了大伙的由衷感谢,给众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翻开《近处是生活》,如同回眸他在阳光下的身影,书里记录了他的成长史和奋斗史,留着成功者深深的足迹。
202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