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保护非遗传承文明

非遗泥塑捏出产业路

2024年02月20日 字数:844

  ■记者 芮扬 张伟 通讯员 王晓凡 文/图
  正月初六,在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各家泥塑工坊内,匠人们正在有序创作。出模、挂粉、勾线、上色、上漆……有着数百年传承历史的凤翔泥塑,因其造型夸张、色彩鲜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凤翔泥塑已经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营村素有“中国泥塑第一村”的美称,全村268户从事泥塑生产,制作的泥塑色彩鲜艳、寓意深刻,曾在各大展赛上频频亮相。特别是在2002年和2003年,泥塑马、泥塑羊相继登上了生肖邮票,从2017年至今,凤翔泥塑先后3次与央视春晚、元宵晚会结缘,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喜爱。
  经过制模、翻坯、合坯、粉洗等步骤后,泥塑作品便初具雏形,最后的勾线、上色也成了凤翔泥塑更加精美鲜活的关键步骤。粗细不一的画笔、深浅各异的颜料,在匠人的笔锋游走间,一条祥龙的流畅线条便跃然泥坯之上,以白黑为主的素绘威严庄重,用青、红、黄加以着色后的彩绘则更为饱满生动。
  “如今,对泥塑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就是一边传承一边创新。”正在工坊忙碌的胡锦伟介绍说,他很早就决定要从事泥塑传承发展的相关工作了,大学时特意选择了和设计相关的专业,一毕业就投入到凤翔泥塑的创意创作和生产中。热爱与坚守,让胡锦伟在凤翔泥塑的发展中探索到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近年来,六营村涌现出了胡新民、敬萍、胡小红、胡全让、黄忠祥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人和代表人物,他们不仅传承了泥塑的传统工艺,还在用料、工艺、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将这些传授给了村民,泥塑生产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六营民俗村景区于2017年10月对游客开放,现在每年接待游客220万人次,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3000万元。”六营村党支部书记廖卫军说,“2023年我们村的人均纯收入是1.8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了102万元,快过年的时候还给大家分红了。”
  如今,六营村形成了年生产规模30万件以上的泥塑产业基地,带动泥塑从业者近百户,全村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带动相关的包装等产业收入达700多万元,提供劳动就业岗位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