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谈龙

2024年02月06日 字数:2329
  ■钟海波
  “图腾”(totem)一词源自北美印第安人的方言,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它通常指原始的部落或人群因对某些动物或植物表示崇拜,而将它的图像作为本民族的标志或族徽。这是一种建构在自然崇拜与祖宗崇拜基础之上的原始先民认动植物之类为血亲祖先的文化观念。不同民族的图腾不同,有的民族崇拜鹰,有的民族崇拜狼,有的民族崇拜熊,不一而足。几千年来,中国人将龙视为崇拜物。我们的祖先黄帝以及夏族,均以龙为族徽。龙成为中华民族崇尚的威武、吉祥的图腾物。因此,我们炎黄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是先民想象出来的神物,并非真实存在。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它(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宋代罗愿在《尔雅·翼·释龙》所描述的龙的形象,也是一个由九种动物特征组合的虚拟神话动物。他说所谓龙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古书中有关龙的记载还有:“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于阴阳”(《庄子·天运》);“腾蛇游雾,飞龙乘云”(《慎子·威德》)。考古学证实,从8000年前的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起,祖先已经开始崇拜龙,龙被作为祭祀时的重要礼器。1987年,河南濮阳县出土了一处墓葬,揭开了“中华第一龙”的神秘面纱。它的出现,标志着65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形成对龙的图腾崇拜,中国的龙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史诗脉络。
  从多种文献看,龙的主体部分是蛇形,龙崇拜最早应当源于蛇崇拜。蛇在世界其他民族神话中是邪恶的象征,如西方的《圣经》。中国人将蛇神化了,把它想象成神物,也赋予了它正面价值。原始时期,初民们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当时榛莽遍野,狼豕横行,虫蛇肆虐,野兽严重威胁着祖先们的生命安全。传说中射日的后羿有“擒封豕,斩修蛇”的大功,因此受到后人的爱戴。由于疾病动物的袭击,人们普遍寿命较短,部落人丁不旺,而蛇有极强的适应能力,生命力极强,即使被斩头、去尾、剥皮,也能活动很长时间。蛇蜕皮以后可以“重生”,人们认为它有再生能力。古书赞美它,“螣蛇无足而飞”,而且蛇的繁殖力特别强,它出神入化,行动诡秘,十分灵异。当时,人们一方面敬畏蛇,另一方面也崇拜蛇,希望长生不老,希望家族繁衍,子孙昌盛。神话传说中,中国人的始祖是女娲,她抟黄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为华夏民族起源作出了重大贡献。人们想象她的形象是蛇身人面,三皇中的伏羲也是巨大的龙蛇形象。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长着长长的龙尾,而且亲密地交缠在一起。伏羲女娲“蛇身人首”“人首蛇形”这就是中国人对蛇崇拜的明证。中国人的蛇崇拜与印第安人的羽蛇崇拜是相似的。龙崇拜是由蛇崇拜发展演化而来的,后来在蛇的形象基础上衍生发展为龙的形象。龙形象集中了九种动物的特点,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作为自己民族图腾的龙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闻一多先生认为,伏羲的蛇氏族兼并了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龙即大蛇,蛇即小龙。《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人们认为龙能兴云降雨,被视为司雨之灵兽。
  龙是中国人艺术化、浪漫化的一种想象,这也反映出智慧民族丰富的想象力,浪漫的性格气质。人们也赋予龙种种超长的能力与神通。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能力:“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龙的形象在商朝趋于定型,后代又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发展与演变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累积型”的特点,如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发展一样。定型后的龙具有威武不屈、精神饱满、昂扬向上、百折不挠等精神内涵,它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在几千年漫长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龙形象除了被当作一种图腾,还逐渐被政治化、宗教化和审美化,它融入了中华文化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形象与天下九州、太极图、黄河形象有暗合,它成了国家民族的一种象征。它被统治阶级吸收利用,以增强自身的神秘性、权威性和合法性。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他穿“龙袍”、睡“龙床”、坐“龙椅”。龙也被审美化、艺术化,它成了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等领域。龙与民间的信仰有了关联,成为一种被崇拜的神灵。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
  龙文化也深深融入民间日常,尤其节庆生活当中,如正月十五的舞龙狮,五月端午的赛龙舟,青年男女结婚时喜用龙凤呈祥的吉语,此外,民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汉语中有大量与龙有关的成语,包括: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骧虎步、龙盘虎踞、矫若游龙、鱼跃龙门、藏龙卧虎、娇凤游龙、文炳雕龙、神龙见首、蛟龙得水、画龙点睛、龙吟虎啸、龙蟠凤翥……不胜枚举。
  中华文化多元融合,龙文化与儒释道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它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徽标。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使得对龙的崇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情结。它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当中,构成中国人的一种潜意识。中国人自觉认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的理念,世界各地,无论走到哪里,见到中国人都会感觉到异常亲切,我们会把他(她)视为同胞。龙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了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龙在中华文化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