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这歌声曲调悠扬

—— 朱鸿先生《散文十讲》结课有感

2024年01月30日 字数:1376
   ■高宇翕
  日子倏忽而过,散文十讲也在这个初冬时节进入了尾声。课程结束了,我却不忍告别。只怕这余音,将要绵延至我一生的行迹,袅袅不绝,历久弥新。
  我们相约在一个和煦的秋日,初见时我自然是怀着一颗庄严又怯怯的心,不仅是因为教授的学问,还因为教授的谈吐气质——温厚、从容、和蔼,如此可爱,如此可敬。
  不过现在,与其称教授为老师,我倒更愿亲切地、诚恳地、眼含笑意地称他一句“先生”!何出此言,请听我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文人有喉骨,会说话。
  先生讲课时语速很慢,然而就是这样的慢,慢出一脉山高水长,慢得一路静穆悠扬。很淡,淡得让人踏实。他不是一板一眼地说教,而是像热心的长辈那样俯身分享。记得一次,同学在课间提问,我佩服他的胆量,这大抵是因为我的性格本来就比较内敛。再者,我想此时先生已经关闭了摄像头和麦克风,或许并不在屏幕前。然而,仅片刻的冷寂,先生的声音便徐徐传出,向同学确认他的问题并开始有条不紊地给出解答。那一瞬间,先生带给我更多的是感动。这是一个多么细腻、亲切、严谨且专注的人!经此一事,我与先生的距离便不自觉地在心里拉近了,每每上课,总多一分期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文人有脊骨,懂发声。
  当与他人意见不同时,当发现他人的错误时,先生并不是选择沉默,无论来者是名家抑或同乡,歪理均要扶正,偏见必须拔除。他审慎考辨散文根基,界定划清概念,他的批判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是建立在研究分析上的,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口说无凭;他的批判,是建立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全面客观之上的,不是歪曲抹黑,不是盲人摸象。他的批判,是深刻有力的,是启发后人的,为我们青年人敲开了散文学习的门户。从此,我们的学习方向正确,又何惧路远道长?然而开路一事,不仅有方向导航,更可贵的是兴趣启蒙、哲理评授。繁华竞逐,他以身作则,教我们绝不能随波逐流,要学会辩证思考,行止由心,端正立身,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而作为点醒承托着祖国未来的年轻一代的我们的先生,又何尝不算一只为社稷而鸣的朱凤呢?
  《散文十讲》让我获益良多。
  从一开始明确散文概念,溯洄历史文脉提纲挈领,再到后来的审慎考辨,不惮权威而直陈正误,对散文特色、散文写作等也不乏思想性的讲述。先生的课程有一个尤其鲜明的特点,先生讲到一个概念或证明一个观点时,往往会配上大量标明出处的贴切的材料,这正符合亚里士多德讲的做学问的步骤,广泛占有材料,分析整合,最后得出结论。其中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这些材料有包揽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多而不冗、泛而不杂,还在于先生总会在这些引用之前或之后加上自己的见解或引导性的话语来辅助学生理解。这种不脱离实际、不脱离学生的发自肺腑的教育是尤其可贵的,这种做研究的姿态是尤其真诚的,让人不得不深感钦佩。
  毫无疑问,先生的课让我对散文乃至人文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看见了富有生命张力的文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字真正动人之处,既在于作者自身丰盈饱满的生命体验与厚重真实的文化感悟,也在于读者的细心品读与欣赏感触。文有脉,人有情。这个时代太快,人们总是看得太多而欣赏太少,写得太多而思考太少,但别忘了,我们是真真切切的生命实体、文化载体,我们是鲜活生动的人,而先生正是以这样一种迎千万人而上的姿态和闪烁着锋芒的思想,为我们,为今天,为明天,留下了生命中一曲永恒的人文之歌,这歌声曲调悠扬,经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