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7924号-1

端庄 俊秀 简约 洒脱

—— 李元博书法风格论析

2023年10月18日 字数:3950
■南远景

  人物简介 李元博,1954年12月生,陕西兴平人,宁夏大学政治系政治历史专业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院长。曾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理事,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公安文联第一、二届主席。先后著有青年思想杂谈集《观照自我》(15万字),政治工作研究专著《陕西公安政治工作实践与认识》(26万字),书法美学专著《书法美学解析》(50万字)。其中,《书法美学解析》2018年4月获“2017年度中国书法‘风云榜’学术著作”奖,2019年9月获北方15省第2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李元博1974年参军,历任解放军某部新闻干事、宣传股长,当过原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编辑、兰州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室研究员、陕西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陕西省安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陕西省公安厅政治部副主任、陕西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
  书法作品先后获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国书协,全国公安文联主办);第八届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艺术类二等奖;第四届公安部卫士之光三等奖;入展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中国书协主办);2012年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有《李元博书法作品集》。
  其书法主要追摹晋唐王羲之、颜真卿的行楷,张旭、怀素、孙过庭草书。对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小楷,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行书以及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帖用功尤勤,研习尤深,逐步形成了端庄秀美、笔力凝重、洒脱自由的书法风貌,成为继承晋唐文人一路主流书风的实力派书法家。








  我和元博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工作时相识的。当时,他在《人民军队》报社当编辑,我在宣传部门做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至今近四十年了。四十年转眼即逝,元博兄工作之余,在他钟爱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大家。
  李元博临帖学书是从1984年他在宁夏大学上学时开始的,其主要追摹晋唐王羲之、颜真卿的行楷以及张旭、怀素、贺知章、孙过庭等人的草书。对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小楷,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行书以及怀素小草《千字文》等帖用功尤勤,研习尤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其书法作品先后获全国公安民警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国书协,全国公安文联主办);第八届公安部金盾文化工程艺术类二等奖;第四届公安部卫士之光三等奖;入展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中国书协主办);2012年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出版有《李元博书法作品集》。
  与一般书法家不同的是,元博兄不仅有扎实的书法艺术创作实践,还是一位文史哲功底很深的文化学者。他不但熟悉《四库全书》中的诸子经典,而且阅读了近百本西方的哲学著作(汉译本),并和书法实践相结合,他深入研究书法理论知识,2017年8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50万字的《书法美学解析》巨著。该著作以黑格尓美学思想为依托,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系统地解析了中国古老的书法现象,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书法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许多专家发表评论,普遍认为《书法美学解析》是一部探索现代书法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书法美学阐释机制的哲学性转换,是书法美学新解、艺术哲学宏论,是对书法属性的当代叩问,是辩证唯物主义书法美学体系开宗明义的开山之作,是作者智慧与情怀的真实表达,是当代书法学术界一项重大的理论收获,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作用,必将对当代和未来中国书法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该著作先后获中国书法“风云榜”学术著作奖,北方十五省(直辖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实践与书法美学理论兼修的书法名家,李元博在《书法美学解析》一书中,通过研究两千多年来的书法史,充分论证了书法的艺术性质和发展规律。他按照书法艺术的客观逻辑创造性地提出,作为艺术的书法,它不单是书写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这里,书写技术只是作为手段和方式存在的,真正的书法是运用书写技术这种手段和方式充分表现人的精神理念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书写技术,而是通过书写技术表现人的心灵意蕴或精神理念,因此人的心灵意蕴、精神理念才是书法艺术真正要显现出来观照自己,同时也供别人观照的实体性内容。这就是当今人们所逐渐认识的书如其人以及书法写我的基本思想。
  虽然都说书如其人或书法写我,但李元博给出的书法美学观点是,书如其人或者书法写我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书者必须确实掌握了书法技术,具有足以表现精神意蕴的手段和方式;另一个则是精神内容必须真确,必须具有实体性的内容,即是说,书法写我是写我的什么?是写我的高雅、温文、理性,还是写我的粗俗、野蛮、贪婪,是写散文式的个人日常生活痕迹,还是写史诗性的时代主流精神与个体特殊性有机统一的精神理念,这都影响着一个人由审美所产生的书法面貌,也最终决定了一名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层次和其历史地位、社会价值。李元博的书法艺术作品反映的是时代主流意识与书法家个体特性相统一的精神理念。
  《书法美学解析》一书出版6年来,李元博把自己的书法实践自觉地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和对个性自由的不懈追求之上,把艺术价值寓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和人类科学精神之中,他“与化为人”、知“两界”(宇宙界、人生界)而为我,几年过去了,我们可喜地看到,他的书法特征进一步突显,归结起来可以用8个字概括,那就是“端庄、俊秀、简约、洒脱”。
  端庄,即为端正平和、庄重自觉,在精神理念上是一种符合社会正确规范的自身定位。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元博先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既不与虎谋皮,又不与鼠为伍,做人的“根性”是正直的和合与善良。书法的形态结构与人的精神理念有一种同形同构的关系。堂堂正正做人的理念,与其“平正是书法外在形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书体结构要义理论相一致。李元博书法作品中几何坐标式的横平竖直是他书法外在形式的基本样态(平衡对称、整齐一律,规律、和谐),竖贯天地,横度人心,无论小字大字、楷书草书,都表现出一种端庄平和、自在舒适的现代平民的坦然心态。其小楷取法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秩序规范而又丽质活现,如镶玉嵌珠般晶莹饱满;其小行楷融王羲之、颜真卿风格于一体,又吸纳了怀素、孙过庭的草书元素,平稳活泼、动静有致,内含正气与理性,尤见功力,无论扇面、手卷还是册页,都给人以挥之不去的无穷美感。
  俊秀,是一种刚柔相济、娟秀和谐的美的观念,是书法家审美的现实化展现。这种观念的主体精神来自人性以及对是非曲直认识的综合,书法上表现为刚强与柔弱、力劲与软缓、平直与曲折之点画结体的矛盾处理,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是筋骨与血肉、力度与神韵的协调,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的辩证思维。真实与正直的力量表现,是这种俊秀之美的根源。李元博始终追求理性的正直,崇尚王羲之对古典艺术类型的不激不励、不偏不倚的中和之感。他具有自觉的通变意识和通变能力,这使他能够在诸位先贤之间自由行走,随着精神表现的需要不断去调整书法技术元素,显现出通达与中和的多元性。他的四尺单条大字作品以及众多的行书手卷是这方面的代表,无论点画还是结体,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和合,刚与柔、劲与缓的协调,表现出满而不溢、富贵不骄、威武不屈的艺术美、伦理善、客观真和现代人性的独立精神。
  简约,是一种知而后行的处世风格,也是书法艺术美的一种外在表现。它包括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扬弃,对现代生活纷繁复杂的办事程序与高频率节奏的理性略约,是一种最简“分子式”。繁与简、杂与精、连与断、显与隐的取舍,既有天生的性格因素,又有人生历练得来的处事经验,是人的精神高标的书法外形抽象,也是一种富有科学精神的符号书法。元博先生敬畏传统又坚信科学,坚持真理又多路径追求真理,保持谦和又追求清淡空灵的个性自由,表现在书法上,追求简约、隐匿、平淡就是他的基本风格。这一点,在他的小草、行草中体现得尤为鲜明。观李元博草书,其点画沉着到与行体结构删繁就简,能使人感到一种举重若轻的淡定和似有若无的空灵。这种传承于怀素小草和于右任标准草书的秩序规范,对现代纷繁缭乱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去现象化的本质抽象。
  洒脱,是李元博书法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洒脱不是那种不负责任、没有规矩的肆意妄为和强颜作态的做作,而是一种责无旁贷、尽其所能的责任担当和理直气壮的自由表达,是一种心底踏实、放飞心情的义无反顾,是一种心无挂碍的自由活脱,不求扬名于当世,但求无愧于我心。这种洒脱在他的草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其中章法的不落俗套、用墨的浓枯对比、布局的大小错落、遣字的行草相兼、行笔的自然有致、稳实沉着而又毫不迟疑的潇洒,彰显出他放纵翰墨、飞笔纸上、游于方外、精神十足的自由挥洒气象。
  元博兄是一位严肃的书法美学理论学者,同时又是一位功力深厚、特点鲜明的书法艺术家。他是一个淡泊名利而又厚积薄发的人。依我对他的学识、意志、性格和书法功力的了解,我坚信,在书法的道路上,他一定会给我们这个时代烙下深刻的个人印迹。
  南远景,字云卜,号哲之。哲学家、书画评论家、资深媒体人。陕西乾县人。1956年生于西安。高中毕业后下乡三年,当生产队长两年。1976年入伍。1978年考入宁夏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回归军营,曾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陕西省军区《三秦后备军》杂志主编、陕西省安康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成都军区党委秘书兼组织部副部长、战旗报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陆军大校军衔,专业技术四级,高级编辑。著有《云卜论兵》《盛世箴言》《廉政三字经》《南远景中国画研究文集》《南远景书画印研究文集》等,与人合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2022年10月出版的大著《互·论》,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