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诗歌研究的重要收获

——《历代关中诗歌辑注》评介

2023年02月08日 字数:1561 浏览量:
■马丽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域诗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重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中诗歌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包括通史的撰写和从通史的角度辑注关中诗歌的成果都很欠缺。在这种形势下,《历代关中诗歌辑注》(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此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中诗歌图志》的结项成果之一,披卷展读,感觉此书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首先,使我们得以了解历代关中诗歌的全貌。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内容时间跨度从先秦至清代,辑录在关中创作的诗歌1789首。从所搜集的诗歌中,基本可以窥见整个关中地域诗歌创作的全貌。相比此前出版的同类诗辑,此书以创作于关中地区的诗歌为辑录标准,着眼点在于创作地域,至于其主题、题材、内容则不作限制,无所不包。“关中诗”而非“咏关中诗”,这看似简单的改变,一方面确立了选材的针对性,其操作标准与尺度无疑也是恰当的;另一方面,这一标准的改变也增加了选材的难度,因为要确定很多作品的创作地域,相当困难。如本书《前言》所说:“平时阅读相关诗选,但凡诗题或内容文字有‘长安’或‘西京’的多被当成‘长安诗’,且屡屡作注曰:‘西京,即长安,今西安市。’实则很多此类诗与长安并无关涉,如宋、金、元诸朝,其西京也不是长安。我们的工作力图避免此类现象。”
  其次,此书有很好的辑注体例。全书时空兼顾、纵横交织,不仅按时代,同时又分地域编排相关作品。全书共六编,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关中诗较为特殊,故第一编为“《诗经》中的关中诗歌”。此后各编,分别以如今的行政划分为依据,收录各地区的诗歌,便于读者有目的地阅览:第二编西安地区,第三编咸阳地区,第四编渭南地区,第五编宝鸡地区,第六编铜川地区。除第一编外,每一编下按照地名和名胜之地分类,诗歌系于该地之下,且依从汉至清的顺序排列。西安地区着力最多,上册与中册皆属西安。
  此种体例不仅有助于我们集中了解关中每一地诗歌的全貌,也可以让我们明晰关中各景、各地诗歌不同时期的传承流变。如“慈恩寺塔(大雁塔)”,慈恩寺塔建于大慈恩寺院内,大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追念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此景观之下第一首诗即是李治的《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其后有上官昭容、许敬宗、宋之问、沈佺期、李峤等初唐诗人的作品,这些诗歌多为应制诗,从中可见慈恩寺塔与皇家的关系密切。之后又选高适《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屠》、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屠》、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借登塔抒己怀的诗作,可以看出慈恩寺塔在唐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这些诗作也成为历代登览诗中的杰作。至中唐所收之诗为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晚唐郑谷、刘得仁的游慈恩寺塔诗已可看出晚唐的衰飒。明清时期的慈恩寺塔诗更多的是对世事变迁的哀悼与感慨。
  再次,书中的诗人小传充分利用了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此书在相关诗人第一次出现时都撰写了一段小传,小传文字精练简洁,介绍了诗人的生卒年、籍贯、生平经历、主要称号等,并于最后交代此人资料可见于哪些主要史料和今人研究成果。如孟郊小传最后指出“《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唐才子传》有载”。而《旧唐书》本传称其为洛阳人,《唐才子传》亦称其为洛阳人,《新唐书》本传则称其为湖州武康人。本书介绍其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显然是参考了《唐才子传校笺》《唐才子传笺证》等现代学者关于孟郊研究的成果。
  此外,诗歌所涉各景、各地的介绍也相当用心,特别是名胜之地,所写更为详细,亦可使读者对关中名胜乃至陕西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此书从2007年开始着手选目、初步作注,到现今出版面世,已历经十几载。中间几经波折,多人为此付出过努力,如今终以这样一部三大本沉甸甸的诗辑呈现给读者,相信会对研究关中诗歌、关中文化的学者以及喜欢关中诗歌、关中文化的读者有所助益。